10/11:
從納木錯回到拉薩約260公里路程,大約需要4個半小時,
中午一點多就可以回到拉薩,
所以就凹導遊格桑帶我們去色拉寺參觀。
(原本行程上並沒有安排。)
色拉寺全稱「色拉大乘寺」,是藏佛格魯派寺院,
和甘丹寺、哲蚌寺合稱「拉薩三大寺」,
也是格魯派黃教六大寺的代表之一。
色拉寺是藏佛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大師的弟子絳欽卻傑,
於明朝永樂17年(西元1419年)興建。
主要建築為主殿措欽大殿,3個僧院(麥扎倉、吉扎倉、阿巴扎倉),
及其他29個康村等構成。
門票50RMB。
色拉寺最著名的是每天(一~五,六日休息)下午的「辯經」活動,
所謂「辯經」,就是喇嘛和尚藉由討論及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
我們來這裡最主要就是參觀辯經的實際過程。
色拉寺的詳細介紹:
http://baike.baidu.com/view/45444.htm
為了節省時間趕上下午3點的辯經,
我們就在色拉寺內的餐廳用簡單的午餐。
(藏麵和羊肉包(其實小的像水餃))
一路往色拉寺內中心移動,
一間小佛堂,藏民轉圈圈轉經。
到了色拉寺的主殿措欽大殿,
進去順時針參拜,
大殿內供奉各式金身佛像(抱歉我已經忘光光),
最著名的是馬頭明王金剛像,在大殿最深處的護法神殿內,
有一個小小的神龕,
將頭伸到裡面觸碰神像的基座以示拜禱。
藏族小孩參拜後,
駐寺喇嘛住持會在他的鼻頭上點黑油彩以示祈福未來。
移動到旁邊的辯經廣場,
已經有很多遊客先行佔位等待。
下午1500,寺院喇嘛和尚陸續進入廣場,
開始每天的辯經學習。
年輕和尚的辯經,有年長的和尚(或喇嘛)在旁監督指導。
據我大致觀察,
辯經的和尚依照學佛年資分成四個等級,
從大門口愈向裡面,年資也愈資深。
最內側就已經是住持等級的資深和尚。
這是第二高等級的。
這是最高等級的辯經,有三個組,
相較於前面就比較安靜。
最「精采」的是這一組,吸引我的目光,
提問者的表情豐富激動,肢體動作誇張,
和回答者輕描的淡定,形成強烈對比。
用連拍模式拍攝提問和尚的連續動作,
豐富的表情。
對回答者的回答極度不以為然,
還去摸摸頭甚至熊抱。
(在西藏,頭可不能隨便亂摸的!)
E請格桑幫忙在拉薩尋找便宜的標間旅館,
讓大家能夠好好休息。
一路上20多天,除了在扎達「被迫」住了三星旅館,
其他地方在儉省原則下都是住床位大房間,
能夠在自己房間好好洗澡上廁所,
歷經阿里大環線一圈歸來,
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晚上在中高檔藏餐館舉行慶功宴,
餐前大合照。
環繞阿里大環線一圈,
所有人明顯曬黑好多。
其實旅程中吃的還不差,但是卻很單調,
回到拉薩終於可以好好「腐敗」了。
我們選擇的是傳統的藏式火鍋,
最後吃了整整兩套火鍋配菜,及一箱半的拉薩啤酒。
(照片提供:V)
格桑曾經在文布南村的「夜店」向我們下戰帖,
揚言和師傅3藏人要「幹掉」我們8個台灣人,
但是扎西和平措師傅仍舊秉持「開車不喝酒」的好習慣,
落單的格桑自是雙拳難敵四手,頻頻求饒。
酒足飯飽賓主盡歡,但也有點離情依依!!
(但慶功宴結束後格桑還記得要收尾款。
!!!)
10/12:
回到拉薩,
還有一天可以好好休息及瞎拼。
(除了我和I,其他6人都是10/13一早的飛機)
我們住的地方是在拉薩老城的「回民區」巷內。
和拉薩其他地方不同,這裡充滿了穆斯林的風情,
拉薩的「少數民族」回族大都群聚於此。
回民除了長相不同,頭上戴的白帽子為註冊商標。
大街兩旁滿滿都是藥草店,
每天早上買賣冬蟲夏草的市集,甚是熱鬧。
不開放參觀的清真寺大門。
早上我們去西藏博物館參觀,
其一是「免費參觀」,不限時間,可以好好消磨時光,
其次,來了西藏,總是要多了解西藏的歷史文化,
豈可入寶山而空手回?!
西藏的史前文物就跟中原本土大同小異,就不介紹了。
就從七世紀松贊干布一統西藏建立吐蕃王朝開始。
吐蕃王朝最具代表性的唐卡,
「西藏鎮魔圖」,
西元七世紀文成公主入藏後,
用中原的五行算法推算出西藏地形猶如羅剎女魔的仰臥身形,
經過藏王松贊干布及文成公主縝密推算,
在女魔的頭、肩、肘、髖、膝、手、足等全身部位,
修建了著名的「鎮魔十二寺」,
讓女魔動彈不得。
自西元846年吐蕃王朝滅亡後,西藏進入群雄割據的時代,
歷經400餘年,才由元朝收編納為中國的版圖,成為中央管轄的地方行政區。
這是在阿里古格王朝出土的石鍋、戰刀。
中國歷代王朝冊封西藏首領的封印:
元朝冊封西藏地方薩迦派首領之印(13~14世紀)。
白蘭王印(14世紀)。
灌頂國師闡化王象牙印(1563年)。
五世達賴喇嘛金印(1663年)。
駐藏大臣衙門的令牌(1741年)。
國民政府冊封十四世達賴喇嘛的冊文(1935年)。
毛澤東寫給達賴喇嘛的信(1954年,那時候還用繁體字)。
西藏的古文明大抵在西元前七世紀從象雄部落發源,
開始有了自己的文字,創建了本土宗教「苯教」。
西元六世紀以後,西藏古文明中心轉移到拉薩河流域,
吐蕃王朝吸收融合中原和其他周邊地區(例如印度、尼泊爾)的文化精華,
並且一統了藏文字,
自此西藏的文化,不論是宗教、藝術等,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
藏文字的書體:金銀汁寫本(13世紀)。
長腿朱匝體(18世紀),常用於官方文告上。
三代法王(松贊干布、赤松德贊、赤熱八巾)的畫像。
金剛鈴和杵(1426-1435)。
簡單介紹西藏的雕塑藝術作品。
財神鎏金銅像(15-16世紀)。
蓮花生大師及兩妃鎏金銅像(14-15世紀)。
彌勒佛像(18世紀)。
米拉熱巴像神龕(17-18世紀)。
鎏金鏨刻銅香爐(18世紀)。
珊瑚長壽瓶(18世紀)。
(圖多,分上下兩集 . . . . . .)